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有一个叫做王厂沟村的地方,面积只有21平方公里。周围被群山环抱,植被茂密,农田密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美景数不胜数。
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居民祖祖辈辈和睦相处,历史上许多人家都住“过道屋”。“过道屋”或2户或3户或4户为一个单元,生活劳作全走一道门,家家都和谐相处,为一起居住的人互相提供方便,有夜不闭户的风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和谐和勤劳合作的传统美德。“过道屋”在历史上属于家族院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分格开另开院门。目前,原来格局依然保存,在50多户居民中走过道屋的依然还有20多户。从整体上过道屋原貌保存完好。
王厂沟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被列入承德市和河北省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王厂沟是我党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报社、干校、医院等机关所在地,现存有冀东军分区指挥所、军分区医院、军分区报社、“深山红嫂”刘素珍救护伤员地等遗址或遗迹。
王厂沟南临万里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的喜峰口,北临岭峻峰险的燕山,是关内到关外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1年8月17日,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亲临王厂沟实地视察,见此地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是抗日根据地的理想之选,于是将冀东地委、冀东军分区等首脑机关及冀东战地医院、卫生所、兵工厂、党员干部培训班等都转移到了王厂沟,也因为这段历史这里又被称为“冀东延安”。
1942年春,日伪军大搞集家并村,修筑“人圈”,划定“无人区”,企图隔断人民群众同共产党和八路军之间的血肉联系。但王厂沟人民坚决不听日伪摆布,除了极少数富裕户和老弱病残外,大多数人坚持不进“人圈”。王厂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托亮马台“猫山”基地,与日军巧妙周旋,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
在敌人对“无人区”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中,王厂沟抗日群众生活十分艰辛,有时仅靠吃野果、树叶、野菜来维持生活。日军不断纠集伪军和讨伐队对王厂沟进行频繁的“扫荡”和肆意的屠杀。村里家家都有人惨死在日本人刺刀下。全村当时700多口人,有430多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即使这样,由王厂沟群众收藏保管的军粮前后达到两万多公斤,一斤一两也没有少。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为八路军做军鞋2350双、军袜2400双、军衣275套。涌现了“深山红嫂刘素珍”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越挫越勇的王厂沟人民,他们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战斗就是王厂沟伏击战。
1943年5月13日上午,日军春田中队直奔王厂沟而来。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得到情报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当日上午,150多名鬼子进入王厂沟伏击圈后,已经埋伏好的八路军战士发起攻击,14挺机枪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整个王厂沟、瀑河川都颤动起来。特务连战士在连长薛辉荣的率领下趁硝烟向敌人扑去,展开了一场血战。面对凶恶的日寇,他们用刺刀穿、枪托砸,当场打死了60余名鬼子。
剩下的敌人负隅顽抗,占领了另一个山头。二排长巩玉然率领战士从制高点居高临下,向敌人占领的山头迅速接近。但因敌人人数多、火力猛,大部分战士受伤、牺牲,最后只剩下身受重伤的巩玉然。当天下午4时,我军4个排的兵力同时向敌人发起冲锋,紧接着展开了白刃战。战斗从早晨7时一直打到晚上10时,一举全歼日军150人,我军亡27人。
李运昌将军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雄伟耸立在村里棒子沟里,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历史。纪念碑高470厘米,寓意在王厂沟伏击战中,我军470名指战员参加战斗;碑礅高150厘米,寓意全歼150名日军;纪念碑建在27个台阶之上,寓意在战斗中牺牲的27名我军指战员。
在这场伏击战中,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了20多名民兵,积极参加战斗。他们熟悉地形,引导八路军指战员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村内群众组织了20多副担架,冒着炮火抢救八路军伤病员。
对于那段历史,王厂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距纪念碑不远的山岗上,村民们修建了两处纪念亭。纪念碑对面的南山上,就是当年我军民猫山抗日最集中的遗址石湖。
1988年6月,李运昌王厂沟题词“革命堡垒,英雄人民”。王厂沟现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教育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用红色书写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千锤百炼积淀而成的精神内核,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源泉。
王厂沟的历史博物馆
景区地址
王厂沟景区位于河北省宽城县孟子岭乡王厂沟村
发表评论